「伴農共老」的新願景
「一小屋。半畝田  一群人。桃花源」

「伴農共老」的新願景
「一小屋。半畝田 一群人。桃花源」

10 Jul 2021 | 理念論壇

第一章:凋零的農業
一)框框大限縮:農業的唯一價值,農產
@ 農的唯一價值是農產。政府照顧民生,又努力壓低農產價格。務農不划算,農家子弟能出走的一定走,走不成的也得靠打工。農村只剩孤獨老人或失志的酒鬼。農村徹底崩潰。「農村好、農家樂」成了酸苦的古板笑話。
@ 只剩農產的農村,人力老化、劣化,面對進口,更是不堪一擊。
@ 農村景觀、農村文化蕩然無存。村廟被地皮或政客接收。村內人氣凋零,村外違建橫行
二)商業包裝:村姑粉妝賣相
@ 商,完全操控農。賣相好,斤兩重,成唯一追求。農人種田,純為賣錢,自己也不吃。
@ 農藥、化肥、成長素、基改⋯,任何可以增加產量,美化外觀的方法,都被使用。種類之多,範圍之廣,實非任何檢驗所能控管。
@ 這些毒豈只污染農產品,更毀了大地。土壤不再是萬物滋生的地母,植物孤零零吃營養、長肥肉,與飼料雞無異。雞靠藥抗菌,菜靠藥抗蟲。渾身病,缺元氣的菜,入人口,福禍已定。
@ 農人的教育水平根本無法理解這些毒的內涵,無知的濫用,甚至也摧毀自己的健康。
三)農的殘餘資產:賣地脫離
@ 百業競比,農遠遠落後。唯一可以風光的,只剩「賣地」。不論重劃變地目、蓋違章工廠或農舍,反正,不作農就更好。
@ 甚至農舍或休閒農場等等國家法規也難掩其「棄農轉建」的潛意識期待。農的賤,舉國皆明,只剩官員不便承認。
第二章:人類老化
一)老化的事實:
@ 現代醫學讓老人「慢死」,現代社會讓青年「少生」。人口結構遂從穩定正三角,轉為不穩倒三角
@ 1955前後的台灣高峰嬰兒潮,雖也創出經濟奇蹟,如今轉眼將退休。以前錢賺飽飽供養人,今後閒閒沒事被供養?
二)老化的窘困
@ 退休人既面對自身老化,更面對金融危機、景氣蕭條、健保破產等威脅。
@ 醫學與慢性病讓長照時間拖長,而子孫單薄與經濟看衰,讓長照未啟動已深陷陰影。
@ 人老的同時,產業也衰老。一生咤侘風雲,如今蕭條寧靜。習慣都市生活的家人,夫妻子女各有路,如今賦閒了,反顯尶尬。除了上網、看報、發嘮騷,還真解脫不了「三四等公民」的被冷嘲。
@ 每天沒事遐想,疑神健康,怕錢減少。外煩內憂,身與心既衰且傷。老人的困窘,逐步成形。兒女擔怕,保持距離,更加疏離。
第三章:兩老相碰:同病相憐或互補所需?
@ 凋零的農,需要新資源,錢與人。退休老人正投其所需。
@ 老人難解的慢性病正是因飲食失衡與缺乏運動。農,正可投其所需。
@ 老人入農,論農產產出,當然無競爭力。但若論其他價值的開發,如餐飲、景觀、休閒、文化⋯,則老人正好適任。正   是農幫老,老幫農。
@ 科學新知,如自然農法,正可翻新走入死境的農業。這事,舊農不行,讀書的退休新農正好擅長。
@ 工具的精進,讓農作不再需要大蠻力。這給文弱的退休老人解了套,讓他們可以享受農作。
@ 退休老人一但能在田間立足,良化了大地,活化了鄉間。自己變健康,生活多元而快樂,開啟生命第二春,子孫將不只放心,更會想分享投靠。起因追求自己幸福,終則造福家人與家國,堪稱「老人革命」。
第四章:伴農共老
兩階實驗:

  1. Q-Camp農場  for weekend
  2. Villa農場  for long stay
農/食/住的全新整合,由有腦力、財力的退休老人操盤,則老人轉為健康有活力,疏淡的兒孫歡喜來聚,凋弊的農業重現生氣,中毒的環境回復清新,食安危機明顯退去。老人終於有了健康、快樂、美麗的好家園,回頭看看曾經日夜煩憂的衰老經濟,原來,管它去!那迷惑人的金錢遊戲!
一)伴農共老的環境準則 : 房子小,環境寬大;零排廢,友善循環
  1. 友善建築:現代建築對環境的破壞,往往很大。尤其水泥或化工建材。也因此挑起農地能否蓋屋的極大爭議。行動木屋一但不再使用,能讓農地簡易復原,友善土地不破壞。停車道路空間採用級配粗石,快濾水不傷環境。
  2. 零排廢:固態廢以好氧堆肥,再回歸土地。零排廢的落實,起於科學的系統了解,再經異業的完整規劃。一但完成,啟動只在舉手之勞。
  3. 生態溝圳:生態池既供排廢,又能儲水、種植、養魚,甚至屋前水景。液態則以稀釋直接澆灌。二者既添土地肥份,更藉微生物活化土壤。
  4. 綠能應用:科技太陽能仍然高耗能、低效益,我們寧採更務實的低碳方案。如火箭爐供熱水。用廢木燒,統一供應熱水。出奇的方便,出奇的高效。社區熱水採火箭爐,燒木材。2~4戶共用一爐。紅屋工廠有大量小木廢料,幾小塊便能供應一整天的熱水。方便的程度,對現代人是大驚奇。如此,一來,既省瓦斯也省電,二來,自然牽引鄰里好互動,三來,親手燒木材對現代人有種莫名的感動。推綠能,誘之以利絕對不如盪之以情,而真熱情只能來自生活的感動。
二)伴農共老的文化內涵 :
  1. 食住文化: 吃得好,才能住得穩。行動木屋的第一空間便是「三喜食堂」,開放廚房。有最佳的作菜環境與配備(烹煮設備、食材儲備、精緻餐具),更有頂級的用餐環境與桌椅。除了提供飲食,食堂更可容納多人及活動,活絡家人與親友的感情交流。是長久愉悅居住的最大關鍵。
  2. 可食地景:菜園即花園,可觀賞又可食。將菜園當作景觀般的規劃,是世界潮流也是生活美感與實用的完美表現。
  3. 鄰里互動:屋內有三喜食堂,共食茶敘;屋外有大樹下平台,望雲閒談;菜園相鄰,經驗、知識、體能、收成⋯,隨機互換。鄰里感情的累積,非來自道德的督促,而來自生活的寬大與互助。而這正是好環境的至大功能。
二)伴農共老的具體實踐 : Q-Camp農場 + Villa農場
伴農共老農場空間分四大類:
  • 公共區:有出入大門/圍牆、6米道路、老樹休憩區。甚至暫保留約300坪,待日後社區成熟後,規劃公共活動設施。
  • 木屋區:共6棟三院與7棟單院。單院適輕簡短住。三院則既適合全家長住,也可團體分享共住。
  • 緩衝區:停車場、生態池(排廢與灌溉用)、屋前/屋後綠地(設有堆肥桶與火箭爐熱水器)
  • 種植區:蔬菜區、瓜棚區、果樹區、水生區(生態池)
[實驗一]  Q-Camp農場
假日農夫、市民農場的精緻版,是退休老人下田的入門實驗
[實驗二]  Villa農場
long stay或退休長住,由健康老化、互助共老而營造精彩社區的實驗營地
紅屋   創辦人  謝東興

參考資料:

相關文章:

推薦文章:

06 Mar 2024

案例分享-屏東竹田

「打拚了大半輩子,最後只想為自己建造一個小天地。」極度炎熱的屏東,屋主選擇住在自然紅屋裡,隨著木、隨著風呼吸,沒有空調的冰冷運轉聲,只有蟬鳴的沁人心脾。而木屋邊就是塘,別人養兒防老,他養鵝樂活。

06 Mar 2024

案例分享-新北淡水

一對崇尚溫柔生產的夫妻,希望讓孩子在最自然的懷抱中誕生,也希望木屋成為他們溫柔的家、他們的產房、與陪伴她成長的天然家園。故事在淡水的綿綿細雨和微冷的那年初春,紅屋的小房間裡,迎來動人的新生命,且正要開始。